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这对夫妻共同成为“无语良师”

2024年03月04日  来源:义乌文明网 
  “一对高尚夫妻,两个不朽凡人。”2月28日,江东街道商苑社区87岁的王凤香老人因病离世,家人们遵循老人的遗愿,替她签下遗体(组织)捐献登记表,无偿捐献遗体、脑组织和眼角膜。早在5年前,王凤香的爱人、义乌二中退休教师陈德福就已做出这样的选择——将遗体、脑组织和眼角膜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大体老师”。
 
把一生献给教育

把身体捐给祖国
 
  说起父母的选择,陈德福和王凤香的子女们并不意外。陈德福出生在东阳市白云街道学陶村,1962年毕业于嘉兴师范学院,先后在常山二中、义乌二中任教。在子女眼中,陈德福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一辈子教书育人。“我父亲当过语文老师、政治老师,特别爱看书。出差去外地,他都会去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书,所以我们家里满屋子都是书。”小女儿陈雪梅说起父亲满是自豪,她说,“作为一名老师,父亲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从不放弃一名学生,只要他知道学生有困难,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你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又把自己的身体捐给祖国,我们要仰望才能看到你呵,我的好同事、学生的好老师——陈德福。”在得知陈德福去世并捐献遗体的消息后,50年前的老同事陈云汉老师为他写下《怀念德福老师》的悼词。
 
  陈德福之所以备受尊重,不单单是因为他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在生活中,他也始终以“为人师表”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因为历史原因,早年间,陈德福未能顺利入党,直到退休前才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陈德福为何如此执着于成为一名党员?陈雪梅说:“父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更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即使快到退休年龄,他也迫切希望能加入党组织。”
 
  把自己的身体捐给祖国是陈德福的遗愿,更是他死后能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方式。退休后,陈德福曾三番五次跟子女提起遗体捐献,并督促子女帮他办理捐献登记手续。他告诉子女,与其死后化作一抔土,不如为教育、医学事业进步出绵薄之力,还能响应绿色殡葬的号召。2019年7月1日,这名老党员无偿捐献了遗体、脑组织和眼角膜。
 
理解爱人选择

共同成为“良师”
 
  与陈德福同岁的王凤香,一辈子都在支持爱人的教书事业。在风雨中相互扶持,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50多年前,陈德福还在常山二中任教,夫妻俩也因此长时间处于两地。但在子女们的印象中,只要父亲陈德福放假回家,就会和母亲王凤香形影不离。直到20世纪80年代,陈德福到义乌二中任教后,夫妻二人才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
 
  父亲离开后,子女们担心母亲王凤香总是睹物思人,就提议把房间收拾收拾,但她坚持保持原状,就如同父亲还在一样。几年来,家人都会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碑和钱江陵园悼念老人,浙大医学院的老师、学生也会经常到无语良师碑前纪念“大体老师”。王凤香更加理解了爱人的决定,她告诉子女:“我也要捐献,和你爸做个伴。”
 
  2月28日,王凤香因抢救无效走到了生命尽头,无偿捐献了遗体、脑组织和眼角膜。至此,这对风雨同舟60余载的高尚夫妻共同成为“无语良师”,成为义乌市第一例共同捐献遗体、脑组织和眼角膜的夫妻。
 
  先后经历两次遗体捐献的子女们,虽然还沉浸在悲痛中,但对于父母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相伴、实现人生追求,感到骄傲、欣慰。(陈健贤)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