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刘宝香:她用女性的坚韧,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

2024年01月09日  来源:义乌文明网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就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更是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在孝义故里义乌市苏溪镇杜村,提到刘宝香,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作为媳妇,她恪尽孝道,照顾护理精神失常的婆婆25年;作为妻子,她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残疾丈夫38年,她用女性的坚韧,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
 
尽心伺候公婆无怨无悔
 
  刘宝香的娘家在后宅湖门,1950年出生的她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刘宝香早早就成了家里的重要劳动力。
 
  1971年农历二月,刘宝香经人介绍嫁到杜村,与傅肃周结为夫妻。嫁到傅家后,原以为日子会比娘家好过得多,然而摆在刘宝香夫妇前面的情况,却更加糟糕。
 
  刘宝香的公公患有哮喘病,瘦得皮包骨、佝偻着身子,无法参加劳动。婆婆因年轻时所生的子女中,有两个先后夭折,导致精神失常,且曾经缠裹过脚,同样无法干农活,此外,家中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小姑子。婚后,刘宝香夫妇育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就这样,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夫妻俩肩上。
 
  尽管如此,刘宝香依然对明天充满期待。在外,刘宝香夫唱妇随,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在家,她善待公婆,为减轻公公的咳嗽,刘宝香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攒钱给公公购买止咳药品。平时,她还变着法儿做公婆喜欢的饭菜,亲自端给他们先吃,自个儿却吃得很随意。
 
  1976年除夕,公公驾鹤西去,办完这场丧事,更是让这个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1990年夏秋时节,婆婆精神病严重发作。刘宝香马上送婆婆到杨梅岗村的义乌市精神病医院。为了方便照顾,刘宝香陪同婆婆在精神病医院住了2个多月,直至出院。
 
  1996年,刘宝香73岁的婆婆走了。最后三年,她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因其拒绝吃药品,常常把药品偷偷扔掉,结果造成大小便失禁。这三年,刘宝香每天不厌其烦、体贴细微地给婆婆换洗N次衣服和床垫。
 
  伺候婆婆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刘宝香劳心劳力,却也无怨无悔。不少村民看见刘宝香的状况,也都非常同情。但她则笑着说:“谁都会有老的这一天,谁也难免会因病躺在床上的这一天,伺候好老人,让老人们安详地走完人生之路,是我们做晚辈的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
相濡以沫护理身残丈夫38年
 
  1986年,为改善居住环境,刘宝香家借了90元钱新建3间民房。在完成了墙体金字尖建设进行架桁时,她的丈夫傅肃周一个不小心,从金字尖上倒插葱坠落而下。落地之前的危急关头,求生的本能促使傅肃周扭动身子,改变了身体位置。随着“砰”的一声响,傅肃周的臀部着地,整个身子落在了地面的沙堆上。
 
  这一次坠落,傅肃周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他的下半身却不能动弹了,当时丈夫年仅43岁。
 
  刘宝香深知,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男人是顶梁柱。她说:“哪怕是砸锅卖铁,也得想办法治好丈夫的病。”
 
  随后,刘宝香马上筹借资金,委托丈夫的堂兄傅关松夫妇陪丈夫到上海江湾空军某部医院进行诊治。老军医诊断了傅肃周的身体后对他说:“你的两根神经已摔死,开刀做手术极易造成瘫痪。鉴于你家儿女尚小,还是不开刀为好,毕竟如今你拄着拐杖尚可走动。”
 
  从上海回来后,刘宝香又先后带丈夫到杭州浙二、171医院求医。两家大医院的医生诊断结果与上海的诊断结果一样,还是建议不做开刀手术。
 
  当时,家中的女儿才15岁,大儿子13岁,小儿子9岁。从此,这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刘宝香一个人的肩上。
妇女何止能顶半边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农村土地已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土地已包产到户。刘宝香家承包了一石九斗(约4亩左右)农田。“妇女能顶半边天”,可对刘宝香而言,她要顶起傅家的整片“天”。她在家要伺候婆婆和照顾丈夫、孩子,在外要种好两熟水稻、一熟麦子。
 
  刘宝香说:“自从丈夫下身残疾后,一石九农田收种任务,全部由我一个人完成。犁、耙、耕、耖、手拉车拉大粪,全部由我一个人独自完成。每年的公粮、加价粮500多公斤的任务,一两也不少。即使是1989年,遭遇洪水后,我都想办法完成了公粮缴纳任务。”
 
  “刘宝香真的是个‘女强人’”由此就在村里传开了。
 
  从傅肃周1986年的金字尖坠落到现在已有38个年头。38年来,她既要伺候公婆,又要照顾丈夫,还要种好责任田;38年来,夫妇俩相濡以沫,抚养子女成家立业;38年,她硬是用一个女人的肩膀撑起了傅家这片天,她的每一天无不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中华民族新女性的“孝”与“义”。
 
  不仅如此,她的孝义精神,也深刻影响着她的儿孙,小儿媳楼荷芳是村妇联主席,在带领全村妇女奔“共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吴 潮明